唱恩施歌 | 诵巴东诗 | 讲巴东故事
全县“唱恩施歌 诵巴东诗 讲巴东故事”文化大比武
举办在即
为掀起全县学唱经典歌曲的浓厚氛围
我县将陆续推出
传唱度高、耳熟能详的民歌
供大家学习
今天推出
第十八期《画上的土家》
第十八期·画上的土家
一幅如清江般晶莹剔透的新画卷,一曲似山花般曼妙动情的新民歌,描绘出美丽土家的魅力状态。在清江岸边,古老的土家民族常常带给山外的世界神秘、奇幻的遐想。土家山水如画,画里捧出土家。歌曲《画上的土家》也如画幅一样诗意横陈。悠扬的旋律,醉人的词句,给人一种“人在画中,画在眼底,眼波动情,情满土家”的唯美想象。
填词:周龙然 作曲:毛成东
神农溪歌舞表演
古老的土家 崭新的图画
画上的风情 幸福的年华
太阳升起在山崖 西兰卡普织成了云霞
弯弯的月亮落下 清江河水浣洗着轻纱
星星的眼睛眨巴 吊脚楼里飘荡着情话
阳雀在对岸喳喳 艄公哥哥送走了妹娃
也衣也 也衣也
这里山叠翠 这里水如玉
水长山高捧出如画的土家
山号子喊得优雅 像那山路弯弯八十八
哭嫁歌唱红脸颊 风儿揭开妹妹的头帕
撒尔嗬如此火辣 白云深处鸟儿在应答
摆手舞跳出潇洒 女儿会上开满了鲜花
也衣也 也衣也
这里风含情 这里水含意
风生水起就是动情的土家
//画上的土家//
土家风景美如画卷,土家人民热情似火。悠扬的旋律,醉人的词句,给人一种“人在画中,画在眼底,眼波动情,情满土家”的唯美想象。让人不由得想要来到这神秘古老的民族一探究竟,亲身感受一下西兰卡普织成的云锦,感受别样的民俗风情。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 。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
“土家”作为族称,是在较晚时期出现的。民国时期的《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
//土家文化知多少//
摆
手
舞
吊
脚
楼
吊脚楼的地基低于正屋的地基,在其地基上竖立十几根木柱,木柱上铺木板,以木板为壁,一般二至三层。吊脚楼的前面有阳台,两边有走廊。阳台和走廊排柱悬空,悬柱的末端有圆锥形雕饰,名为吊进瓜。
阳台和走廊的栏杆多由木条组成,富裕之家在栏杆上雕龙画凤,在窗子和门上精雕细刻。阳台的屋檐为飞檐翅角,其遮檐用长条木板钉封檐口。
鄂西士家族的吊脚楼因前有阳台、两边有走廊,互成转角之势,故名转角吊脚楼。吊脚楼集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是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溪
布
衣
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人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巴东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实习生丨向丽敏
编 辑丨周开月
校 对丨李金铭
签 审丨赵万军
往期回顾
■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巴东携美景赴汉推介“清凉秘境”
■ 今日大暑:此时避炎热,清樽独未空
■【小小朗读者】《诗歌组合:关于四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